前几天,上汽大众突然宣布,旗下经典两厢电动车大众ID.3,将开启限时优惠活动,其降价幅度最大可达3.7万元。有网友算了一下,如果按最大优惠考虑,这降价后的ID.3起售价只需要12.59万元。
(资料图)
有趣的是,远在大众的老家德国,大众ID.3起售价,则要卖到40,000欧元左右,约合人民币314,988,而两者的配置,除了在一些细节上有所差异外,其余基本一致。也就是说,同一款电动车在国外的售价比国内要高出很多,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当地德国人的“不满”。
有网友调侃说,这大众终归是中国的大众,而不是德国的大众。
除了大众,特斯拉的汽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。以近期特斯拉降价为例,他们的Model Y长续航版车型,起售价已经从此前的31.39万元,调整到了29.99万元,而Model Y高性能版也从36.39万元,调低至了34.99万元。
而相比之下,特斯拉Model Y长续航版在美国的售价则为50,490美元(约合人民币368,072.1元),而Model Y高性能版售价则为54,490美元(约合人民币397,232.1元),在不考虑美国联邦政府新能源补贴的情况下,比中国地区的车型售价要高出了一些。
无独有偶,宝马、奔驰等品牌的电动车,也或多或少存在这种情况,甚至是咱们国产的电动车品牌在出海后,也在国外卖得比国内贵,可见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和个例,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行业常态。
当然这种“同车不同价”的情况,其实在传统燃油车时代就已经存在了。
当年,一些合资品牌的全球车型在中国的售价普遍低于他们在海外的版本,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,国内的汽车一直都比国外的卖得便宜,当然这种价格上的优惠,主要还是来源于车企的减配,也就是说,虽然价格便宜了,但车型配置和质量也要缩水不少。
原因也不难理解,在传统燃油车时代,一辆汽车的核心部件是发动机、变速箱、以及底盘三大件,而由于这些部件发展年限久远,技术成熟可靠,哪怕十年前的即使拿到现在来用,对日常驾驶也不会有太大影响。所以车企可以在不影响消费者日常体验的情况下,找到平替方案来减配压缩成本,以实现降低车价的目的。
相反,现在的电动汽车,由于发展时间不长,所以最为核心的三电系统难以找到类似的平替,因为,一旦电池或者电动机缩水,电动车的性能就会受到很大影响,从而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体验,因此,即便是车企想通过减配来压车价,也不大可能,这中间还要考虑消费者汽车认知提高,市场信息度增加等因素。
所以,如今同一款电动车在中国卖得比外国便宜,并不是玩的“减配”套路,而是实打实的价格优惠。毕竟,当前的中国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单一市场,也就是说,如果想要在这一地区长足发展,无论你是德系还是日系,又或者是美系,都必须要考虑如何利用手里的资源,让中国消费者满意,而市场内卷的加剧,也让各家车企大搞价格战,致使车价不断走低。
另一方面,由于制造业有很强的规模聚集效应,在产业集群不断向中国聚集的过程中,汽车供应链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,这就使得在国内生产电动车的成本明显低于国外,这才让中国电动车卖得越来越便宜。
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,中国汽车工业崛起的意义并不只是为了“扬我国威”,而是为了能让老百姓开上更好,更便宜的汽车。
标签: